Search


【朋友心情跌到谷底,我該怎麼幫助他?】
有讀者問到「高風險自殺患者」的會談技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朋友心情跌到谷底,我該怎麼幫助他?】
有讀者問到「高風險自殺患者」的會談技術,我左思右想好久,覺得這題目很大、很重要,卻不易說清楚。

重要之處,當然是因為生命可貴。但範圍很廣,包山包海。

不易說清楚的原因,除狀況千變萬化,還需現場應變。就算把各種狀況條列寫成「七七四十九招絕技」,即使是醫療人員也非一朝一夕能發揮,更別提一般民眾。

但明明大家都很關注這些問題,我也想提供些資訊給大家,怎麼辦呢?

只好將範圍縮小,修改題目,換成【朋友心情跌到谷底,我該怎麼幫助他?】。

將建議內容改成對話形式,大家較易理解:

前情提要:小芬跟阿霞是好朋友。阿霞心情跌到谷底,小芬去阿霞家找她聊天。

阿霞面無表情地開門,一付不想講話的樣子。小芬帶些吃的來,先四處看看。拉開窗簾、收拾餐桌、擺好碗筷。稍微暖場一下。

整潔明亮的環境能創造適合談話的氣氛,讓心情改善;相反地,心情不好的人經常將居住環境弄得邋遢,看了更心煩。

能順利聊開很好,若對方愛理不理就別急著大聊特聊,一小段的沉默會增加對方說話動機。

【1.心情不好的人通常愛理不理,先暖場等待對方回應。】

「阿霞,你怎麼看起來悶悶不樂?」
「沒有啊。」

「你這幾天有沒有出門?」
「沒有。」

「有沒有吃飯?」
「沒有。」

「睡得好不好?」
「沒有。」

「你有甚麼事情要說出來啊!」
阿霞搖搖頭。

注意上面這段對話:【2.先讓對方點頭稱是。】如果問句的答案全是否定句,對方可能一路搖頭否決,最後更不想說話。

內容不變,我們把問話的句型轉變一下:

「你這幾天心情不好,是不是整天都待在家裡?」
阿霞點點頭,說「對。」

「是不是整天懶懶的,不想接電話?不想回LINE?」
點點頭。

「是不是沒胃口,晚上也睡不好?」
點點頭。

先讓阿霞點頭之後,再接著順勢詢問心情不好的原因。心情不好不脫幾種狀況,與其讓對方說,也許嘗試用「選擇題」,表達你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,拉近距離。

「是怎樣?工作的事?錢的事情?男朋友的事?跟家人吵架?」

「男朋友的事。從上個禮拜吵架吵到現在。」

【3.當對方開始說話,就要準備開始聽。】不要急著打斷對方、批判對方,也不要為了減少自己的焦慮、或為了表達自己的關心就給一堆建議。傾聽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,要沉得住氣。

阿霞開始娓娓道來:「上次他…(省略兩千字)」

小芬耐不住性子,打斷阿霞說:「不是早跟你說過,跟他在一起沒有好結果的嗎?」(X)
阿霞滔滔不絕十分鐘後,小芬說:「你們不是好好的嗎?怎麼會吵成這樣?」(O)【促進對方表達:講好的,問不好的。】

「我覺得啊,其實你應該…」(X)
「我剛剛想到,說不定…」(O)【不直接下指令,而是看看有沒有別的可能。】

【有時對方會要求自己「表態」,這時可輕輕將球拋回給對方:】

阿霞:「你直接告訴我,我到底應不應該繼續跟他在一起?」
小芬:「我現在怎麼想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打算怎麼走下去?」(O)「你真的覺得這樣好嗎?」(O)

【就算忍不住給建議,或評論是非,要記得此舉是為了要表達『你對阿霞的同理、同情』】

「你這樣下去,我會很擔心。」(△)
「我之所以會這樣說,是要表達我的關心。」(O)

以上對話,小芬要注意【4.認清此行主要目的是「安慰對方」】,不是證明自己當初的真知灼見。

之後小芬向阿霞提議:「說不定大家可以約出來聊聊,你跟你男朋友說開了也比較好。他找人陪他,我陪你。我們不介入你們談話,在場的原因主要是避免衝突。你跟你男朋友每次談到後面雙方情緒失控,越談越糟。有旁人在,談話比較能聊下去。你覺得怎麼樣?」

後來發現阿霞跟男友還另有金錢借貸關係,有點麻煩。

可嘗試【5. 幫忙找資源。】

小芬可以找幫手,告訴阿霞:「錢的事情,你可以找…」(如債務協商銀行、公所法律扶助義工、社工等)
阿霞有工作的困難,小芬可以幫忙找資源,告訴她:「工作被刁難(考慮離職或失業)的事情,你可以找…」(如職訓中心、工會、勞工權益促進中心等)

當然,情緒問題也可以轉介醫師,告訴她:「你沒胃口、吃不下、失眠睡不著,你可以找…」(從生理層面切入,對方較易接受看醫生。)

提供實質的資源連結,避免「你心情不好,我拉你去找『專門看神經病的醫生』」,這樣不翻臉才怪。

提供明確的口頭約定,小芬告訴阿霞:「你如果OK,下週三上午我陪你一起去問。」

【重點回顧】
1. 先讓對方願意回應。
2. 先讓對方點頭稱是。
3. 當對方開始說話,就要準備開始「聽」。
4. 認清此行主要目的是「安慰對方」。
5. 幫忙找資源。

供大家參考。

--
【朋友心情跌到谷底,我該怎麼幫助他?】
by阿柏醫師


Tags:

About author
劉貞柏醫師 台北榮總新竹分院主治醫師。 前元培科技大學醫管系講師。 前北市聯醫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總醫師。
身心科醫師撰寫的衛教推廣網頁。
View all posts